宝子们,有个大消息!2025 年 9 月 1 日零时,国家多部门联合制定的《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》正式生效啦🎉 这个办法提出强制添加显式和隐式标识等规范要求,以后 AI 生成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,都得亮出 “数字身份证”🧐
在这之前,腾讯、抖音、快手、B 站等多个平台都出台了细化规则。就像抖音,上线了内容标识功能和 AI 内容元数据标识读写功能,帮创作者添加提示标识,还能为内容溯源提供技术支持👏
现在 AI 生成内容生态链进入规范化管理阶段咯。人工智能发展得超迅速,2024 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都突破 7000 亿元,还连年保持高增长率。但技术普及也带来新风险,像被用于制造虚假新闻、网络诈骗的案例越来越多。
《标识办法》的政策核心是双重标识要求。显式标识要让普通用户 “一眼可见”,比如在文章开头结尾加文字说明,音视频里加语音提示或特殊图标。隐式标识则是在文件元数据里嵌入 “隐藏信息”,包括各种关键信息。
这个办法意义重大,起草参与者任奎教授说,它首次把生成服务提供者、内容传播平台、终端用户纳入统一治理框架,和其他规定形成制度递进,明确责任边界;能推动 AIGC 行业规范发展,重塑公众对 AIGC 技术的信任;还提高了我国在人工智能安全治理领域的话语权,为全球内容治理提供了范本👍
再说说双重标识体系,显式标识要让用户直接感知,文本得在特定位置标注 “人工智能生成” 等字样,字体要清晰。隐式标识侧重技术追溯,在文件内部嵌入元数据,包含各种关键信息。对不同类型的 AI 生成内容,都有明确标注要求。
《标识办法》还鼓励用 AI 进行原创内容创作哦。而且在法律层面明确了不同主体的义务,服务提供者要确保内容符合标识要求,传播平台要核验隐式标识并添加显著提示标识,应用分发平台要核验服务提供者的标识功能。
不过,这个办法落地也有挑战。用户可能会删除显性标识或通过转码规避隐性标识,难以精准鉴别恶意用户发布的内容。律师建议内容发布平台承担更多责任。任奎教授从技术层面建议发展安全保证的内容隐式标识技术。
总之,标识是 AI 生成内容治理的关键一步,但要真正规避风险,还得细化法律法规、建立行业自律标准、加大执法力度和加强国际合作。跨境 AIGC 执法也是挑战,未来要推动技术标识协同,建立跨境执法互助机制。宝子们,你们对 AI 生成内容强制 “打标” 怎么看呀🧐
#AI 生成内容 #强制打标 #内容安全治理 #双重标识体系 #主体责任 #监管挑战
发表回复